南靖新闻
【回眸与展望】船场镇镇:深化农旅融合发展 打造富硒康养小镇
2024-02-18 17:06  浏览:33

2月18日讯2023年,船场镇紧紧围绕县委、县政府工作部署,聚焦“深学争优、敢为争先、实干争效”活动,扎实开展“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提升年”活动暨“七比一看”竞赛,以昂扬的精神推动全镇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。

远眺船场镇高联村的一座座茶园,路面平坦开阔,先前荒废的茶园展现出勃勃生机。为提高村民收入,高联村多措并举,完善基础设施,盘活80亩老茶园,让村民成功搭上富硒产业“致富快车”。

船场镇高联村党支部书记 卢耀东:为利用好富硒土地,帮助农户解决建园质量差、农户收入低等问题,我们通过采用土地返租经营的方式,与农户签订茶园土地租赁合同,统一收储茶园后对低产茶园改造扩宽、道路硬化,实施茶园配套设施引水工程,建设“富硒茶园”,再将茶园打包统一招标;现在基础设施完善了,极大方便了村民运输茶叶、麻笋等农产品,从每亩茶园约收4000元/年提高到每亩15000元/年,增收近4倍,充分调动了周边农户自行改造低产茶园的积极性,重振茶农和茶企信心,实现村民创收。

2023年以来,高联村不断通过党建引领,发展特色富硒产业,充分利用富硒土地覆盖区优势,带动群众因地制宜、因地致富,投入3.5万元,实施农田水利设施灾毁修复引水灌溉工程,改善富硒土地生产条件,同时扩大富硒大米和富硒茶叶种植面积,现已有富硒大米种植面积350余亩,年产富硒大米20余万斤,产值200余万元。

与此同时,船场镇西坑村作为革命老区村、“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”、“省级传统村落”、“省级森林村庄”,也在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,发展特色产业,强化农文旅融合,走出一条特色的乡村振兴路。

冬日,走在船场镇西坑村亲水步道上,听溪水潺潺,看树影婆娑,感受着富氧生态气息,生活上的疲倦感被一扫而空。西坑村乡村振兴的“蝶变”,绘就了宜居、宜业、宜游的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带。

福建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驻西坑村第一书记林炜杰 :西坑村作为“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”,我们通过用好西坑“生态旅游”的优势,抓党建引人才,积极动员外出党员、企业家、技术人才等回村利用天然温泉资源提升光鱼人工繁殖养殖技术,目前已掌握关键技术,成功繁育光鱼苗一百多万条,带动光鱼产业25户115亩,同时向外出售光鱼苗,有效带动群众增收。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,扶持、发展“台湾蜜枣”新兴产业,建立基地带动群众参与,今年西坑村蜜枣产业种植户20余户,总面积200余亩,年产约61万斤,产值约300万元。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再提升,总计拆除不协调建筑3250平方,做到人居环境整治更干净。同时,在以“体育+休闲农业”、“体育+乡村旅游”的发展思路指引下,利用体彩公益金结合乡村振兴项目,完成打造“民俗体育文化基地-西川楼青少年夏令营基地-温泉养生旅游基地”三大基地,并与五星级幸福院等民生基础设施项目,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,优化了人居环境,还带动房车露营等旅游观光产业,船场镇西坑村打响的特色体育休闲旅游品牌,让广大游客口耳相传、流连忘返。

2023年,西坑村在“党建+体育+休闲农业”、“党建+体育+乡村旅游”新发展模式引领下,与“点上出精品,线上有特色,一带一风景”乡村振兴串点、连线、成片,整体效果显著,深化农旅融合的脚步不断迈进,助力乡村振兴,雕琢美丽西坑。

船场镇党委书记 谢圣忠:我们将重点做好五个“聚焦”。一是聚焦主要指标,着力推动经济稳定增长。通过围绕“七比一看”竞赛指标,重点跟踪关键企业发展,力争2024年工业入库上规、限上贸易企业新进展;深化“千名干部挂千企”行动,服务好规上企业,积极对接潜力企业,争取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,以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提升船场整体竞争力。二是聚焦项目建设,着力破解镇域发展难题。通过落实好“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增效年”活动,重点建设传统村落、西坑村高速出口项目。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方向,充分发挥乡贤促进会优势,招引温泉康养、古厝租养、笋竹产品、文旅产业等外部资金和项目,以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。三是聚焦文旅融合,着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。按照乡村振兴“一镇十村”竞赛要求,深化西坑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、高联村富硒产业示范基地建设,引导发展趣味农文旅项目,培育特色文创产品,结合特色民俗节庆,助推全面深化农文旅融合,打造富有特色的船场旅游品牌。四是聚焦资源盘活,着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。持续落实“小镇大镇区”发展战略,做好乡村规划和统一乡村风貌建设。探索传统村落修缮,开发温泉资源和建设康养旅游区。深化改造休闲旅游村落,实现多点开花,盘活本地优势资源,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,促进集体与群众共同增收。五是聚焦共治共享,着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。通过稻花香理论宣讲队、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平台密切干群关系,弘扬新风正气;发扬“扫驿道”经验,做好移风易俗,携手改善人居环境;完善综治网格管理,实现党领导下法治、德治、自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新局面。

发表评论
0评